近日,国家层面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在装备企业走出去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将按照市场原则,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或债券募集资金,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为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
从“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到“一带一路”推动我国重大装备走出国门,新时期下,重大装备尤其是电力装备“走出去”已经成为应对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新常态。然而,我国众多企业在落实的“走出去”战略中,面对其他国家的低利率、长期限的还贷情况下,在抢摊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融资便利将有助于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
设备企业走出去成新常态
“在国家政策和设备企业技术升级的双轮驱动下,我国电力设备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许多海外项目,拉动了我国电力设备产品及技术的输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姚金龙如是说。
连日来,我国重大装备走出去捷报频传。继1月27日中国电建集团与荷兰辉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海上风电和水利水电领域开展勘察、设计、咨询、施工、EPC、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合作之后,1月31日,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承包的越南沿海一期2台62.2万千瓦燃煤电站一号机组首次并网一次成功。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中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核电“走出去”已经升级到国家战略。我国核电企业已经与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加拿大、捷克、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合作文件。
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
我国装备及产能性价比高,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优势,但质量和 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仅有利于稳增长,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我国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机遇。
在走出去过程中,朋友建议针对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装备在境外建设上下游配套的生产线,实现产品、技术和合规标准“走出去”。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出口。支持企业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金融政策为企业走出去护航
“我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不少问题,许多行为也亟待规范。目前很多国家的电力项目都需要融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无法利用带资的优势向业主争取更多的利益。”姚金龙说,尽管当前我国电力设备制造和电力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设计、制造和土建施工标准却得不到认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设备技术仅限于生产一些小容量的发电机组,高电压等级直流输变电技术相对落后,需要从国外进行技术引进和合作。然而发展至今天,电力设备领域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有比较优势、相当规模以及技术竞争力的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设备企业销售模式也从过去单一的设备采购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过渡,EPC、BOT等商业模式正逐渐增多,不少企业通过在国外建厂、合资并购国外品牌企业等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和推动,我国‘两优’贷款在贷款规模、利率、范围等方面都难以与企业走出去战略及援外国家的需求相适应。”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钟衍民如是说,“两优”贷款(援外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是国家支持中国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帮助“走出去”企业控制风险。
在金融财税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姚金龙认为,一方面要增大“两优”贷款的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国家外汇局在外汇政策上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由工信部牵头,联合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策划走出去专项支持方案,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针对涉及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给与支持。